这是属于肇庆人的“宝藏小岛”,藏了许多你不知道的“历史遗珠”
滔滔西江水,包公掷砚成洲
这里就像西江江心的一方端砚
在肇庆这座小岛里
处处藏着历史遗珠
有着说不尽的故事
……
△田园如画的砚洲岛。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健兴 摄
这里是
广东最大的江心岛——砚洲岛
近日,它也有序恢复开放了
迎来了第一批游客
这里的岛民种地捕鱼为生
晨兴理荒秽,戴月荷锄归
他们和陆地的交通方式就只有船
他们的房子大多都是靠自己
一桩一瓦搭建起来
绿瓦红砖
绿树掩映的小院,没有华丽的装饰
保留了最朴实的气息
多条古村落布局正气
不少明、清、民国时期的生活场景
保存完整
透露出浓郁的岭南民俗风情
江心岛上的村庄
总是浪漫的
照片中每个故事的碎片都拼成了
一幅欲言又止的画面
永存在砚洲岛的过往和未来之中
诉说着属于这座小岛的故事
千年古巷,百年老屋
桑基鱼塘,田园沃野
一草一木,一水一田
构成了一幅醇美的岭南风情画卷
△从前记忆回荡在古街民巷中的一砖一瓦间。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
在砚洲岛北面
屹立着数十栋过百年历史的青砖屋
砚洲青砖屋内有乾坤
其特别之处在于夹层
△散发着年代感的罗氏祖祠。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
夹层上中心位置是神楼,用作供奉祖先,两侧为八角桥,用于行走或堆放杂物。作为广东最大的江心岛,在古时,砚洲岛时常受到洪水侵袭,夹层的存在还用作居民求生。每逢洪水来袭,人们逃上夹层,等待船只救援。夹层中心镂空的设计为人们登船提供便捷,具有很强的实用性,充分体现了砚洲岛人民的智慧。
青砖屋冬暖夏凉
不少居民
特别是老年人仍然选择居住其中
林立的青砖屋
反映了砚洲岛当时的兴旺
历史上
砚洲岛居民一直有着经商的传统
砚洲岛的火柴、爆竹曾经远近闻名
十分畅销
部分岛上居民也因此发家致富
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水生 摄
古道、古码头、古建筑、古树……
在砚洲岛上
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痕迹
走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上
犹如穿梭于旧时光中
独特的古韵让人流连忘返
△傅家古渡
岛内保存了大量的古民居
宗庙祠堂、中西合璧的华侨故居等
既延续了岭南建筑的一贯风格特色
也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
其中包公楼、陈焕章故居(励刚家塾)
陈氏宗祠、罗氏宗祠、垣园等
建筑尤为盛名
△陈焕章故居——励刚家塾建于清末,建筑带有明清特色。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林 摄
包公楼
△砚洲岛上包公楼。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健兴 摄
包公楼建于清道光十四年(1843年),楼高三层,名为“包公祠”。至同治七年(1869年),因三楼溃危,修葺改为两层,并更名为“包公楼”。2017年重新修缮包公楼,将其列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,以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包公精神。
祠堂
△罗氏宗祠
砚洲岛目前有4条自然村,20多个姓氏,李氏、罗氏、陈氏、苏氏为岛上的四大姓氏,其祠堂面积、规模均较大,这之中又以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罗氏宗祠最为宏大。据介绍,罗氏宗祠建于1619年,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,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的宗祠建筑。
垣园
△华侨故居——垣园
在岛上,有一座华侨故居——垣园,建筑风格极具特色,青色的砖体结构,细腻的雕花梁柱,带有南洋风格的门窗,这样中西合璧的设计,现在来看仍能追溯当年的繁华。
知青楼
坐落在砚洲岛南边陈村的知青楼,建于20世纪50年代,为砚洲红联生产队队部旧址,是目前砚洲岛上仍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生产队建筑。
△知青楼里仍保留着当年知青生产生活场景。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
经过修缮改造,现知青楼的一楼为“砚洲红联生产队历史展览”,二楼为“砚洲民俗风情展”,展现了人民公社时期社员知青生产、生活场景。
迥异于名山大川的风光景致
砚洲岛有人文的厚重
有历史的沉淀
有生动的传说、名人轶事
和丰富的民俗文化
祈福文化、乡土文化、宗祠文化
儒释道文化、建筑文化等特色的岭南文化
梁亮 摄
以其古色古香古韵
自然生态特色而闻名的砚洲岛,
如今,各条村道干净整洁
古巷古村错落有致
成为鼎湖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
区级示范村之一
随着人居环境的整治
历史沉淀中的砚洲岛
在新时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
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美娟
猜你喜欢: